【产业扶贫】沿河:产业扶贫助农增收 脱贫攻坚稳步推进
| 招商动态 |2016-12-02
文 | 田 霞
近年来,沿河自治县把发展产业当成贫困群众持续增收、稳定脱贫的关键所在,大力发展生态茶、生态畜牧、生态果蔬、生态中药材以及传统烤烟五大产业,在助农增收上下功夫,稳步推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。
1
生态茶产业蒸蒸日上
沿河自治县成功申报“中国古茶树之乡”“中国茗茶之乡”,全县建成生态茶园20万亩,涉及全县20个乡镇(街道)111个行政村10500余户。建成塘坝、新景、客田、黄土、谯家5个万亩茶乡及24个千亩茶村,76个百亩茶户。2015年,全县共生产加工茶叶0.642万吨,实现产值5.913亿元,茶农户均收入28157元,人均收入7039元,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5120人就业。2016年3月30日,中央电视台专程到沿河就发展茶园治理石漠化,并为茶农颁发林权证作为贷款抵押,实现持续发展作采访报道。2016年,将在塘坝镇榨子村建设全国一流的古茶研发中心,完成移栽、培育古茶基地500亩,建成马家庄茶马古道。
2
生态畜牧业蓬勃发展
以沿河山羊地理标志产品为主导的生态畜牧业正蓬勃发展,目前全县猪、牛、羊、家禽年存栏分别为39.8万头、12.3万头、29.3万只、83.3万羽,预计2016年新增出栏肉猪4.41万头、肉牛0.1万头、肉羊1万只、家禽9.39万羽,新增肉类总产量4499吨、禽蛋产量1681吨,实现新增畜牧渔业产值1.2亿元以上。谯家镇黄牛养殖通过“公司+保险+信合+农户”、“贫困户代养+特色农业保险”确保了贫困户旱涝保收,为每户贫困户贷2至5万元入股贵州梓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,公司以贫困户代养牛的模式,免费分给每户贫困户10头牛,有养殖能力的自己养,按照合同价活体8元一斤回收,没有养殖能力的,实行“能人”大户“二级代养”,大户给每户贫困户5000元。谯家镇黄牛养殖特色农业保险是我县首批试点推行乡镇,在保费收取上,按照相关政策,省财政承担50%、贫困户自行承担50%的原则缴纳,其中贫困户承担的50%,由县财政扶贫资金切块解决,保费统一为每头牛60元,每头牛保额为2000元,赔偿范围为自然灾害及病害等非人为导致的损失,保额逐年增加,提高了贫困农户的参与积极性,保障了贫困户的利益,降低了公司风险,解除了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。
3
生态果蔬产业方兴未艾
依托沙子空心李地理标识品牌效应和乌江河谷气候优势,采取“企业+基地、企业+合作社+基地、合作社+农户、企业+大户+基地”等模式,着力打造特色果蔬品牌。截至目前,全县完成蔬菜种植面积24.5万亩,蔬菜产量32.4万吨,总产值6.48亿元;空心李种植面积达7.35万亩,投产果园2.8万亩,平均亩产量1800斤,总产值25000万元,项目农户户均收入1.5万元。另外,一年一度的“李花节”吸引游客15万人,旅游收入3000万元,户均增收2.5万元。中界镇石柱村以“支部+农民专业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因地制宜的选择发展百香果产业,探索出了一条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道路。该村将用于扶持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74万元的扶持资金,以每户2万元量化到贫困户,并入股到专业合作社,贫困户每年按5%提取,作为保底分红,并逐年增长,且每年按入股资金的1%提取,作为村集体经济,贫困户脱贫后可巩固扶持继续分红两年。板场镇在乌江沿岸、公路沿线集中连片发展万亩南丰蜜桔生态产业,涉及7个村,带动贫困户742户2113人,实行政府主导、公司牵头、合作社带动、贫困户土地入股分红的“三金”模式。该项目投产后,将提取2%的销售资金作为村级集体经济,效益分成公司、合作社、贫困户按4:4:2的比例执行,预计板场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可提高约600元。
4
生态中药材产业欣欣向荣
依托良好的自然优势和生态优势,打造了中界生态中药材示范园区、泉坝中药材示范园区等,正打造10万亩“乌江生态药业走廊”。2016年,市梵投公司在我县土地坳镇拟发展淫羊藿1万亩。中界镇铁皮石斛上树仿野生栽培示范基地是2013年县人民政府招商引资项目,由沿河乌江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建,是一个与贵州大学、铜仁学院共同创办的“产、学、研”示范基地,主要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,对濒临灭绝的名贵中药材进行人工繁殖与仿野生栽培,实行“公司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建立农户入股,企业经营、利益共享、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,带动农户在树上仿野生栽培铁皮石斛,林下种植乌江白芨、青钱柳。目前,已流转林地1500亩,流转训化大棚用地136亩,建成铁皮石斛、白芨训化大棚168个,铁皮石斛上树仿野生栽培500亩,白芨种植300亩,青钱柳40000株。基地有固定就业人员15人,年季节性务工达5000人次,年均可创劳务收入120万元左右,土地(林地)流转年达11万元,户均入股分红1000元,年分红金达25万元。
5
烤烟产业如日中天
2016年,市下达我县烤烟种植3.88万亩,收购烟叶9.7万担,上等烟比例55%以上的生产计划。在严控规模前提下,我县实际移栽烟苗4233万株,配肥3.88万套,地膜履盖3.4万亩,烤房改建102座,与下达计划一致。截至目前,全县预测实际可收购烟叶10.23万担,能够确保完成9.7万担收购计划。
总编:崔永龙
副总编:杨友刚
田军
审稿:任廷海
校对:任廷海